吴建利,字建立,湖南安化洞市人。

 


1958年安化黑茶改革,将耗时费工的千两花卷茶踩制改为机械化压制花砖茶,从此千两花卷茶淡出历史舞台,同年,吴建利出生 ,巧合中注定了其与千两花卷茶今生的不解之缘。

 

族人多以事茶为业,吴建利的童年,便在茶包与茶具中嬉戏,嗅着安化黑茶的火焙浓香长大。洞市的街口是马帮和排帮的江湖,马帮人的豪迈隐忍和排牯佬的豁达开朗,影响着他,造就其坚毅而温柔的性格。

 

1981年,吴建利退伍安置至国营茶厂工作,恰逢客户询访千两茶,他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见证了时隔23年唯一的一次千两茶踩制。

 

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皆庆,时任厂长兼书记的吴建利踌躇满志,他想让千两花卷茶这一濒临失传的手艺再度回归安化黑茶的历史舞台。遂寻访当年老艺人,主持恢复了千两花卷茶的生产,当年踩制千两茶414支,这批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后人称其为“九七恢复卷”,又称“九七回归卷”。千两花卷茶,今能传世,并为茶人杯中之宝,吴建利先生功不可没。

 

2001年,吴建利 离职创立“利源隆茶业”。在那个年代,要舍弃功名,去创业,很需要勇气。“这或许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吧”,吴建利回忆起创业当初的心情如是言说,轻描淡写而又意蕴深长。

 

“这或许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吧”,正因为这种释然,才有了重新审视历史和当下的视角,才会有“先破而后立”的精神和勇气,才可以让制茶人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谦卑的去与茶对话。三十多年来,吴建利先生不断潜入茶马古道的历史,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拆解、连结及演绎,用古老的秩序和极致的匠心记录安化黑茶的沧桑正道。

 

他在洞市老街如隐者守护着古老的诺言,一生致力于安化黑茶的践行和研传,但他始终在做的,一直是他自己,一个单纯的手艺人。大抵因为某种逐渐失落的“匠人之心”,这一匠心,表现在他的低调和专注,无论他和他的利源隆在外界的名气有多大,即便有“制茶大师”、“非遗传承人”、“当代千两茶掌门”等殊荣加身,他却视一切为浮云,始终坚守本分,日以继夜,汲汲深耕自己的制茶手艺。这种“离人群远一点,离专业近一点"的姿态,在众声喧哗人人求赞的时代里,是个异数,反而格外的光亮耀眼。

 

喜欢和收藏他的茶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工艺和选料不容置喙,他完全不接受“金花多一点”,“发酵重一点”,“把年份标老一点”这样功利的意见。积渐以还,遂有“死板”、“固执”、“大牌”之说。事实上,他也绝非不能“对话”,他只是想强调作为一个记录者的真实。相反,他非常在乎消费者的需求,他一直想通过某种方式将一款茶的形色香味自然的记录下来,同时方便消费者品饮,力争将黑茶的形色香与古老的传统工艺完美结合,耗时多年研制的“梅山蛮韵”黑条茶,便是他对紧压茶做出的让步。

 

然而,某种“信任”与“尊重”却是他坚持的。他所信奉的“三不”规矩便是佐证,“不贬斥同行,不忽悠客户,不轻漫自己”。这种“不做调人,不言妥协”的态度,自然让他在经营利源隆品牌的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但也因其“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制茶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亦无形提高了“安化黑茶”这四个字的含金量。

 

言及他对“安化黑茶”的贡献,不仅是1997年主持恢复“千两花卷茶”的工艺及生产。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让茶自己去真实的表达,让安化黑茶“在功效盖过茶香”的喧哗声中,呈现茶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