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雪
2021年末至2022年初,三场特大雪,
让天井山的积雪厚度超过了875px,
虽说天井山每年本就有将近90天的霜冻期。
但如此大的积雪,在地属南方的安化,
也属实是不常见的。



按耐不住看雪的心情,和老爸一起上了山,
虽然套了铁链.车子依然只上到半山腰,
踩着厚厚的白雪,爬上茶山,
冰封在大雪下的茶山,美得惊人,
积雪覆盖下的茶树、凋零在雪上的茶花,
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亦钦佩茶树的坚韧不拔。

依常规,还是做“活”茶
虽然自己从2010年回安化习茶至今,
自觉熟悉各个制茶环节,但做茶时该要更精细些,
才不辜负这天时地利。
虽说安化黑茶素有成熟之美,
需要采摘有较好成熟度的当年春梢。
但依着天井山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
山泉水系发达,生态丰富多样,远离生活居住区,
茶香馥郁、茶汤甜稠、水路细腻,鲜甜度高的特点,
为了更大程度让滋味和鲜甜兼顾,
合计决定采一芽一二叶鲜叶,制成特级天尖。

关于“自然做茶”的三层思考
赶在谷雨节前,采集符合一芽一、二叶的鲜叶9000余斤,
按照传统工艺.杀青、揉捻、渥堆、七星灶明火直焙,
得干茶2000余斤,500亩茶山,
历时近半月所得春茶,尽在此。
半成品的毛茶鲜甜的口感,就已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所以在散仓存放近两年时间,让醇和度更上一层楼。

在存放的时间里,我们思考了很多它的出品方式,
原有的天尖竹篓,取茶有一定的难度,
容易弄伤手。
但如果做成罐装或者袋泡装,
虽然提高了便捷度,却失了传统天尖茶的风味。
在考虑了各种规格、竹篾密度、不同的竹篓后,
要保护细嫩的叶片,最终选择更细腻的精细皮篓,
再加上箬叶,
精细皮篓在保持传统风味特性的同时,更方便取茶,
精心做好的茶,希望能更好在后期存放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保持茶香,
制成成品后也能更好地转化。

对于茶,老爸对我说过一段话:
事茶之人讲的“敬”字,我想应该至少包括:
对土地与自然的敬,对生长于自然的茶叶的敬,对精心耕种的敬,对匠心技艺的敬,对执壶者的敬,对饮茶人的敬,因为这段话,利源隆做茶的价值观是:
关于茶,
我们无法去创造什么,
唯有凭一颗匠人之心
真实的去记录,
茶本来的样子。
生活的美好和艰难,往往都在一瞬间,
又往往那一刻的风霜雨雪,
在历经时间和岁月后,
化为清透和鲜甜。
谨以此茶,记录那年的雪,那么美的茶山,
那些自然和宁静,
带来的纯净、鲜嫩与醇香。
破天荒生态有机天尖茶,
2025年,上市共邀大家品鉴!
